我把你当队友,你却想当我爸爸。
作者|义文
编辑|毛毛
出品|车道漫谈
一句戏言,道出了日产和本田合并重组谈判或将破裂的重要原因:日产只想以平等方式与本田结成利益联盟,但本田却一心想将日产变为子公司,一举吞并这家百年老店。
日产当然不能坐以待毙。车道漫谈获悉,2月6日,内田诚率队前往本田东京总部,明确表示不同意成为本田的子公司,同时决定收回双方经营重组之意向书。至于外界普遍关注的重启谈判一事,最终是否会将合作范围缩小至电动车领域,双方也将最快于下周做出决定。
本田何出此言?
众所周知,本田历来以独立和强势的企业文化著称。在其发展历史上,这家日系车企从未建立过真正的联盟,甚至曾试图与行业巨头丰田抗衡。这种情况下,面对日产投来的橄榄枝,本田理所当然更倾向于通过收购而非合并来实现扩张。尤其是有日产-雷诺-三菱联盟的案例在前,显然,收购能够避免合并带来的复杂协调和利益分配问题。
更为关键的是,本田的市值显著高于日产,如果选择合并这种相对对等的关系,很可能削弱本田的控制权,甚至导致内部权力斗争,影响企业运营效率。因此从市值和体量的角度来看,收购日产,也是本田更为稳妥和有利的选择。
与此同时,日产正面临着严重的现金流危机。在传出重组事项时,日产的现金流最多只能维持14个月,如今两个月时间过去,留给日产的时间就更少了。这种危机恰恰难得的战略机会。通过收购,本田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日产的技术专利、生产设施、市场份额以及全球销售网络。这些资源如果通过自主研发或市场拓展获取,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。而收购日产,本田可以迅速弥补自身在某些领域的技术短板,同时扩大市场份额。
不仅如此,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电动化、智能化的深刻变革,传统燃油车市场逐渐萎缩,而本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。此外,全球供应链紧张、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市场竞争加剧,都给本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本田需要谨慎对待任何扩张计划,确保资源能够集中在最具潜力的领域。
也正是因此,本田才在谈判中提出了尤为苛刻的条件,包括要求日产在2026财年营业利润至少增长三倍,也是控制风险的一种手段。通过设定高门槛,本田可以确保收购后的日产能够快速实现盈利,而不是成为财务负担。
日产如何应对?
在与本田展开重组谈判前,日产与雷诺的联盟已经持续了20多年,这段合作关系为日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。尽管雷诺-日产联盟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,但跨文化整合的难度也让日产吃尽了苦头。雷诺作为法国企业,其管理风格和文化与日产存在显著差异,在联盟初期也因此导致了诸多摩擦和矛盾。此前的卡洛斯·戈恩事件,就暴露出联盟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文化冲突,给日产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。
截至目前,雷诺持有日产35.7%的股份,仍然是日产的第一大股东。如果日产贸然成为本田的子公司,其股权结构将面临进一步分裂的风险。本田可能会通过收购获得日产的控股权,从而削弱雷诺在日产中的话语权,甚至可能导致雷诺退出联盟。对于日产来说,此举势必会影响与雷诺的合作关系。
更进一步,日产早从与雷诺的联盟中深刻认识到,跨文化整合不仅需要时间和资源,还可能对企业品牌和运营造成长期损害。
我们都知道,本田注重“现场主义”,强调生产一线的效率和执行力,而日产则更注重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。尤其是作为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制造商之一,日产曾为日本皇室生产汽车长达40多年,一旦被本田收购,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企业文化都可能会被本田的同化策略所淹没。即使是出于对自身品牌和历史的自尊,日产都更倾向于保持独立,而不是任由本田宰割。
鸿海隔岸观火?
就在本田和日产的重组事宜胶着不前时,第三方鸿海精密已经蠢蠢欲动。
早在2023年,鸿海精密就瞄准了雷诺存放于法国信托银行的日产22.8%的部分股份。鸿海精密方面认为,收购这部分股份后,或可直接参与到日产的经营活动中。
但作为台湾企业,鸿海精密的身份又较为敏感,日本政府对关键产业的外资收购持审慎态度。此前有传闻称,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曾阻止美国基金对JSR(半导体材料企业)的收购。若鸿海精密试图收购日产,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及舆论阻力。
虽然在日产和本田传出明确的重组消息后,鸿海精密董事长刘扬伟有所回撤,但他显然并未完全死心,在本次“子公司”事件之后,新的机会又重新摆到了鸿海精密面前。
据《日本经济新闻》分析,鸿海收购日产的野心,很有可能通过两种路径实现。第一种,是灵活观察,按兵不动,直到时机成熟;另一种,则是强调速度,赶在日产与本田启动新一轮谈判之前行动。
鸿海董事长刘扬伟(左)与电动车策略长关润
另据知情人士透露,刘扬伟仍然积极争取与日产合作,并指示鸿海电动车策略长关润主动接触日产大股东雷诺,洽谈释出股权的可能性,而关润也在农历春节期间游说日产高层,动作十分积极。作为过去在日产汽车体系拥有33年产业经验、也曾担任雷诺-日产-三菱汽车联盟首席副营运长的关润,的确是洽谈合作的不二人选,而有媒体报道,日产部分董事成员也对与鸿海合作抱持开放态度。
结语:
从“技术日产”的美誉到为日本皇室提供座驾的荣光,无论是与本田的潜在博弈,还是鸿海等外部资本的觊觎,日产在行业中的地位都正在被重新评估。日产的现状,正如一个时代的缩影,能否逆风翻盘,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。